top of page

嬰兒按摩驅肚風 改善消化能力易增磅

【本報訊】BB成日喊及扭計,未必因肚仔餓或瀨尿所致,可能是「肚風」太多引致不適或欠缺安全感。東區醫院註冊助產士蔡碧琪表示,按摩有助BB腸道蠕動及踢走肚風,還可加強全身血液循環,提升免疫力及皮膚彈性,並促進親子關係。 蔡碧琪稱,本港近年才開始推廣嬰兒按摩,其實嬰兒按摩早於古埃及與春秋戰國的年代已有,被認為可幫助嬰兒睡得更甜。近年不少研究證實其好處,其中不足月的輕磅BB,因消化力弱、食慾少致體力不足,接受按摩後可加強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,改善消化能力,增加胃口及增磅,效果顯著。 嬰兒在出世前一刻,已在媽媽溫暖的子宮內,接受無痛的宮縮按摩,猶如天然按摩一樣,故自然分娩對母嬰都有好處。惟部份孕婦因怕痛,寧願選擇在私院剖腹分娩,令胎兒損失了一個天然按摩的機會。 東區醫院的母乳診所,每日都會處理兒科部轉介的新生嬰兒個案,跟進黃疸、體重上升進度不理想及餵哺母乳等問題。產婦最常遇到的問題為「BB唔識食奶」或「媽媽冇奶水」;其次為嬰兒有「肚風」或肚脹。她指,嬰兒會因經常大喊或奶嘴問題,致肚仔入風,影響胃口。診所護士會按父母需要教授嬰兒按摩技巧,例如按摩腹部可促進腸道蠕動,刺激排便,舒緩肚風肚脹,增加嬰兒食慾。「媽媽餵唔到奶會好冇自信,覺得自己唔識湊BB,我哋教餵奶之餘,教埋BB按摩,可以提升父母自信心,加強親子互動,令家人同BB有愛、幸福同溫馨嘅感覺」。她引述曾學習按摩技巧的父母均表示,按摩後BB減少半夜紮醒,「瞓得比以前好咗」。

避開手臂針口位置

她建議父母可在嬰兒睡醒時、洗澡後及睡前,使用天然有機按摩油,進行約15至20分鐘的按摩。為防敏感,可先在嬰兒手臂、大髀等位置的皮膚作測試。避免飲奶後即按摩,最好在吃母乳半小時或奶粉1小時後才進行,但不要在手臂疫苗針口位置按摩。如嬰兒因出牙或便秘感不適,也可按摩舒緩。另謹記嬰兒按摩要注重親子互動,並非機械式程序,切忌有太大壓力。

「媽媽,I Love You……」新手媽媽Carol一邊哼歌,一邊為3個月大的女兒貝貝(乳名)按摩。Carol在貝貝出世後數天已進行親子按摩,現時每日做3次,如睡前及蘇醒後。她認為貝貝接受按摩後,較易熟睡、少扭計,可以由凌晨1時睡至早上6時,母女關係也更親密。Carol更將按摩技巧教授丈夫,「傳統爸爸嘅角色較少照顧嬰兒,主要係媽媽做,丈夫學咗BB按摩後,都日日同阿女玩,增加親子互動」。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